70岁的司马懿发个誓,就把权臣曹爽给灭了,简直滑稽且反智

发布日期:2025-04-15 15:13    点击次数:75

公元249年,曹魏朝堂上发生了一场轰动一时的政治变故

,这一事件至今被历史书册上流传,堪称一出精彩的历史大戏。

曹爽不仅拥有出色的家世,还积累了显赫的政治势力。他被任命为曹魏的大将军,这意味着他掌握了国家重要的军事力量。他在朝堂上崭露头角,其势力日益壮大。

曹爽并非只凭家族背景,还展现出卓越的政治手腕。他积极支持自己的亲信和势力,通过一系列巧妙的任命和政治联盟,逐渐巩固了自己在朝堂上的地位。

然而,在曹爽的背后,有一个强大的对手——司马懿。

尽管司马懿已经年过七旬,但他在政治和军事上的声望远远超过了曹爽。

虽然名义上是太傅,但他拥有强大的权威和势力,他的儿子司马昭和一批忠心耿耿的老部下成为了他的得力助手。

展开剩余83%

而司马懿一直在幕后暗戳戳谋划,秘密积蓄力量,准备向曹爽发起挑战。

争端的核心问题是对蜀汉的进攻计划。

曹爽主张出兵伐蜀,试图通过军事胜利来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地位。

然而,司马懿坚决反对这一计划,他已经70多了,年事已高,跟蜀国斗了大半辈子的司马懿深知蜀汉仍有强大的军队和战略优势,进此时攻蜀汉胜算不高。

且曹魏在多次战争中已经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和兵力,国家的资源已经达到了极限,再次出兵可能反受战争危害,甚至可能会导致国家动荡,因此坚定反对之。

公元249年,曹爽陪同年幼的皇帝曹芳前往高平陵祭祖

,这一行看似平常,却成为了政变的起点。这个寻常的祭祖活动背后隐藏着权谋的阴谋和紧张的政治氛围。

在这个关键的时刻,洛阳城弥漫着紧张的气氛。司马懿的支持者们在城内的街头巷尾秘密集结,为政变布下阵势,他们的心跳与城市的脉搏同频共振。

在曹爽的府邸内,气氛更加紧张,

严世等曹爽的部将已经登上楼阁,弦弓紧绷,弩箭瞄准了司马懿,准备在任何瞬间射出致命的一击。

这一刻,孙谦挺身而出,他是曹爽的亲信之一,也是政变中的关键人物。他拉住严世的胳膊,用坚定而现实主义的语言说服他:“事情的真相还不可知。这一战若发生,后果不堪设想。我们必须三思!”

孙谦的话语充满了智慧,他试图制止可能导致政治风暴爆发的举动,为曹爽争取更多的机会。

与此同时,满头白发、眼神坚定的司马懿他站在洛河边,以洛水为誓:

“我司马懿以洛水为誓,此番行动只是为了免去曹爽的官职,绝不危及他的性命和家人的安全。”

而洛水在他的背后静静流淌,仿佛在见证这一庄严的誓言。

同时,司马懿派遣了蒋济,一位足智多谋的谋士,前去与曹爽交涉。蒋济带着执着的目标,将曹爽的犹豫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。

他写下一封信,语气坚定而恳切,劝告曹爽尽早交出权力,投降朝廷

,以保住爵位和富贵。这些话语似乎深深触动了曹爽,他开始动摇,夜幕下,他的内心波涛汹涌,一直犹豫未决。

在这个紧张的夜晚,政变的结果还未揭晓,但洛阳城内外的每个人都感受到了历史的分水岭,一切都在悬而未决的边缘。这场政变不仅改变了曹爽的命运,也将影响曹魏的未来。

最终,在桓范等人的劝说下,曹爽下定决心,决定免职并随皇帝曹芳回到京城。

然而,他的归来并未得到司马懿的宽大

,他的府邸立刻被司马懿派来的军队包围,曹爽兄弟痛骂司马懿背信弃义,但只能无奈被捕。

这一政治变故以曹爽的倒台和司马懿的政治胜利为结局,为曹魏历史带来了深远的影响。整个过程充满了戏剧性和政治斗争的紧张氛围,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重要篇章。

在这场政变中,司马懿展现了出色的政治智慧,他巧妙地利用了洛水之誓,这个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具有特殊地位的神圣誓言。

这个誓言的背书让政变显得合法且得到了神明的见证,加强了司马懿的合法性和公信力。

他宣称只是要免去曹爽的官职,而不会加害于他的家人,这一誓言使曹爽或许相信他的诚意。

在古代中国,对洛水发誓被视为一种庄严承诺,是一种不可食言的誓约,这进一步增加了曹爽对司马懿的信任。

高平陵之变最终以曹爽及其党羽的被废黜和处死,以及三族被灭的血腥结局收场。

这个政治风暴彻底改变了曹魏的格局,

司马懿通过政变掌握了政权,建立了司马氏政权,结束了曹爽及其党羽的统治。

这一权谋政变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,成为政治智慧和权谋手段的经典范例,也凸显了中国古代政治斗争的残酷性和复杂性。

政变的胜利使司马懿成为魏国的实际掌权者,他的家族将长期统治魏国,成为中国三国历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之一。

高平陵之变,老奸巨猾的司马懿在洛河边假意发誓,就成功欺骗迷惑了权臣曹爽给灭了,甚至对曹魏政权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打击伤害,这简直滑稽且反智。

高平陵之变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段重要篇章,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教训和深刻的思考。

发布于:天津市

  • 上一篇:没有了
  • 下一篇:没有了